我國內地首現猴痘病例,,這些猴痘知識您了解嗎?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最先在猴子身上發(fā)現了這種病毒,,因此命名為猴痘,。猴痘以前常見于中部和西部非洲,,偶爾也在其他國家發(fā)現。目前許多以往沒有病例的國家正在暴發(fā)疫情,。
二,、流行狀況如何?重慶病例來自哪里,?
從全球既往疫情分布來看,,人類猴痘病例主要發(fā)生在西非和中非。自1970年以來,,11個非洲國家報告了猴痘人間病例,,其中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發(fā)病率最高,自2016年以來,每年報告超過1000例,。
猴痘屬于地方性流行的傳染病,。近些年來,非流行國家偶爾出現病例,,通常是在去過流行國家的人員中報告的,。全球其他地區(qū),除非有非洲旅行史,,今年以前幾乎未報告過猴痘病例,。但今年5月初,英國首先報告出現猴痘確診病例,,而且未去過猴痘流行的非洲國家,。隨后,一些歐美國家相繼報告猴痘病例,,而且,,越來越多的病例也都沒有非洲疫區(qū)旅行史。據WHO報道,,截至2022年9月16日,,已報告6萬多例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既往無猴痘流行的歐洲和北美地區(qū),。
重慶確診病例就來自歐洲,,可能在德國感染,。
三,、潛伏期有多長?即感染后多久會發(fā)???
5-21天,多為6-13天
四,、有哪些癥狀,?
猴痘的癥狀通常包括發(fā)燒、劇烈頭痛,、肌肉疼痛,、背痛、乏力,、淋巴結腫大,、皮疹或皮損。
發(fā)病早期出現寒戰(zhàn),、發(fā)熱,,多有發(fā)熱,體溫多在38.5℃以上,,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癥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淺表淋巴結腫大,。發(fā)病后1-3天出現皮疹,。典型皮疹表現為,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離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干更為多見,,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從發(fā)病至結痂脫落約2-4周,。結痂脫落后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xù)時間可長達數年,。
五、危害大嗎,?
通常認為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內康復,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出現死亡。另外,,病愈后出現皰疹的部位會留下永久的疤痕,,對于愛美人士會嚴重降低生活質量。
過去,,猴痘的病死率在1-10%左右,,但過去對猴痘的監(jiān)測通常有限,因此這些數字可能被高估,。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環(huán)境的死亡率可能會因為社會經濟狀況、醫(yī)療環(huán)境不同、診療手段有差異等多種因素而各不相同,。
截至9月16日,,2022年全球報告23例猴痘死亡病例,病死率約為0.038%,,主要在非洲地區(qū),。
六、如何傳播,?
造成猴痘傳播的主要傳染源為感染猴痘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病毒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它體液,、飛沫,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
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歐美國家報告病例中約95%經由性行為感染,;此外,,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
七、誰有感染風險,?
1,、與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與之有密切接觸(包括性接觸)的人,,具有較大的感染風險,,其中風險最大的是男男同性戀者。
2,、如果兒童與有癥狀的人密切接觸,,可能會感染猴痘。在本次疫情中,,已經有少數兒童感染猴痘,。
3、醫(yī)護人員應該在護理猴痘患者時采取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
八,、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猴痘,該怎么辦?
第一時間向當地醫(yī)務人員尋求幫助,,或聯系當地疾控部門,。同時做好自我隔離,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
九,、如何預防?
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關系比較近,,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種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保護率約85%,。此外,,還應避免接觸可能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比如野生或者來歷不明的猴類、嚙齒類動物等),,盡量不前往有猴痘疫情發(fā)生的國家和地區(qū),,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避免與可能來自疫區(qū)的人發(fā)生親密接觸,。
疫區(qū)回國人員還需注意自我健康監(jiān)測,,出現皮疹等癥狀時,應主動就醫(yī),,并告知接診醫(yī)生疫區(qū)旅行史,。若在國外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現癥狀,,可主動聯系當地疾控中心進行咨詢,。
十、如何治療,?
暫無特效藥,,通常會自愈。醫(yī)生可使用止痛藥和退燒藥來緩解癥狀,。對猴痘患者來說,,補充水分、吃得好和睡眠充足都很重要,。
來源:湖南疾控
- 一審:
- 二審:
- 三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