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民間酒席一般興十大碗,其中有三碗是不吃的,一碗是黃巧肉(油炸面團(tuán)里面包著肉),、一碗是扣肉(巴掌大的豬肉)、一碗是雞肉。這三大碗菜一般都是煮成半生半熟,不放任何作料,分別端出來的時候,每人兩塊,夾來放在自己前面的桌面上,。過后,主人給每人張粗紙,粗紙上貼一塊小小的紅紙,用來包菜這就叫“打包”,這個“包”叫“菜包”,。再后來發(fā)展到客人告別主人時,主人還要給每人發(fā)個“茶包”,里面包的都是糖果點(diǎn)心之類,常見的如棕子、糍粑,、花生等,說是帶回去讓老人和孩子“接包”,。這些糖果點(diǎn)心都是主人的嫡親送來的,“茶包”的大小,象征著主人嫡親的多少。這個習(xí)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代,。東安人受舜文化的熏陶,很講究尊老愛幼,人與人之間很講究禮貌,。在民間,一人出外吃喜酒,村人習(xí)慣說一句:“多喝幾杯!”出外的人說:“晚上來我家接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認(rèn)為誰家老人和小孩也不在乎一個“菜包”和一個“茶包”,有的還嫌吃完酒席每人提個“包”不方便,所以,石期市一帶干脆每人發(fā)一個“紅包”,里面裝上十塊二十塊錢,代替“菜包”和“茶包”。
關(guān)于打包,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賢惠的媳婦叫美娘,美娘的丈夫早早去世,身邊有一個阿婆和一個兒子,。阿婆年老,兒子年幼,。按東安的習(xí)俗,六親九眷辦喜事,由丈夫帶上禮品去吃喜酒,丈夫死了,就由成年的兒子去,兒子未成年,就不得不由妻子頂替。美娘每次到親戚家赴宴,,總是將好吃的悄悄留下,用手巾包起來放在衣袋里,。旁人問她:“你不吃包起來做什么?”她說:“我經(jīng)常在親戚家吃好的,阿婆和兒子在家很苦,留著帶回去讓他們也嘗嘗?!贝蠹液芨袆?也像美娘一樣,將好吃的留下包起來帶回家,讓老人和小孩分享,。后來就形成打包習(xí)俗。